清明谭

2014-03-16 14:04:25 146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追根溯源,大约得从曲水流杯的故事说起。 在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说,晋武帝问尚书郎挚虞,三月三日曲水流杯的祓禊仪式,是怎么来的?挚虞说:汉章帝时,有个平原人徐肇,三月初一胎生了三女。到三日这天,却一下全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追根溯源,大约得从“曲水流杯”的故事说起。
  
  在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说,晋武帝问尚书郎挚虞,三月三日“曲水流杯”的祓禊仪式,是怎么来的?挚虞说:汉章帝时,有个平原人徐肇,三月初一胎生了三女。到三日这天,却一下全夭亡,全村子人都认为不祥,纷纷挽老扶幼到水滨,进行舆洗,借以祓除不祥。这就就是后来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曲水流觞,以修祓禊事习俗的开始。
  
  宗懔《荆楚岁记》载,对上面的说法进行了考证。他认为“水滨祓禊”的习俗,由来已久,他举出孔子“墓春浴乎沂”的话,来加以说明。其实在孔夫子之前,《诗﹒郑风﹒野有蔓草》中,即有“溱与洧,方洹洹;士与女,方秉简兮”的诗句。韩诗注说,这些诗句描写的是,“三月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郑玄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之日,采兰水上,以祓除不祥。这种习俗,还可以稍为往前追溯些。《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巫女》:“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释这句话是说:即如今(指汉代)三月上已日,曲水流觞之类的祓仪式。司马彪《礼仪志》说:“三月三日,官民并契饮于东流水上。”“上已日”是指三月上旬的已日。“修禊”就是三月上已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日。“禊”是祓祭,即消除不祥之祭。
  
  看来,从春秋时代以迄汉、晋,最初,暮春三月,在春水边洗禊,以除不祥。后来这个日子逐渐固定在三月上已日。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因了书法而流传不衰的王曦之《兰亭集序》所记述的三月上已日“曲水流觞”故事。再后来,这个日子,就是三月三日清明节。
  
  “清明”二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我们的古人,对世间许多事物,还是能持一人较为透彻的理解的。可惜老祖宗多爱牵强附会,故弄玄虚,往往将一个一说就能让人明白的事理,偏要加上一层玄怪色彩,借以吓人。仿佛不如此,他的话就不高深,无人信服了一般。于是鬼神妖怪乱世出,就应运而生。清明扫墓之习俗,大约即是由于以上这些民俗、传说、仪式等杂搡而生,再加之介之推的故事,逐渐衍变而成。
  
  假如我们能够较客观地拂去有关清明节习俗的神秘迷信色彩,就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的华夏先民,就懂得三月上已日前后到春水滨沐浴洗涤,打扫个人清洁卫生,郊游呼吸新鲜空气。这是很符合时令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的精心养性,有益身心健康之举。所以这种民族传统习俗,能够历两千余年而不衰,至今犹为广大民众所笃好。
  
  清明节“曲水流杯”、吟诗郊游,水滨修禊雅集,可以看成是古代社会上士大夫们度过这春水春郊大好节令的一种雅兴。而清明扫墓上坟,打秋千,放风筝,春游记事,则可以看作是民间下层民众,在清明节郊游时充满世俗人生情趣的一种民间习俗活动。
  
  至于清明节上坟放爆竹,大烧纸钱,以及各种纸人纸马纸屋家什(灵屋)、纸衣、纸币等烧去给九泉之下的亲人们,时至今日或烧纸家用电器之类,则是近现代商品经济勃兴之后,一种小市民拜金欲望在祖先崇拜方面的流露罢了。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清明节扫墓郊游,笔者认为声势不要搞得太大太隆重,大好春光,雅兴浓点儿更好。唐代诗人杜牧之在吟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后,紧接着是话锋一转,就十分轻松地哼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绝唱了吗?更使人赏心悦目。我想他那意思,也是说,清明凭吊与雅兴,沉重与轻松,当并行不悖的了。(重庆市云阳县委办公室:熊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