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孙自有儿孙福,勿与儿孙做马牛。这句老话,是用来劝慰那些为子女操劳而身心交碎的父母的。然而,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为子女的衣食住行、抚长育成长而尽心尽力,乃为人父母之常情,而为博得孩子的欢笑,父母当牛做马,膝地而行,甘当小孩的坐骑,古今中外
“儿孙自有儿孙福,勿与儿孙做马牛。”这句老话,是用来劝慰那些为子女操劳而身心交碎的父母的。然而,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为子女的衣食住行、抚长育成长而尽心尽力,乃为人父母之常情,而为博得孩子的欢笑,父母“当牛做马”,膝地而行,甘当小孩的“坐骑”,古今中外,概莫能助。人们所熟知的“孺子牛”的典故,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景公竟衔绳为牛,驮子逢场作戏,以至把门牙扳掉的故事。无独有偶,外国历史上亦有同例。一次,西班牙大使去晋见十六世纪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进门就见这位人主,当着皇后的面,爬在地板上驮着孩子“驰骋”。大使不禁愕然,但亨利四世泰然问道:“您有孩子吗?大使先生答:“是的,有”。于是,法王说:“您这样说,我就可以跑完这圈了。”
更有意味的是伟大导师马克思也曾同友人一起当“马”,驮着女儿赛跑。鲁迅先生有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是见,古今中外,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实在不足为诟,甚至算得上一种美德。因为下一代身上寄托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毁坏了儿童,无异就是毁坏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愚认为,对孩子的关心、呵护,不可弄成溺爱,溺爱者,娇惯纵容,有求必应之谓也。这样一来,爱则爱矣,效果却与目的相背离。本来期望孩子称心如意地健康成长,却使孩子以为“万物皆备于我”,处处随心所欲,养成了许多难改的恶习。这样不但害了子女,令父母烦恼不已,且长大之后,无益于社会。遗憾的是,还有不少年轻父母的仍然对这种溺爱的恶果,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和警觉。特别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后,这种现象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在现在的独生子女中,有的挑吃挑穿、不尊敬长辈、不爱惜公物、任性使气,不讲团结友爱等毛病的,比非独生子女中占的比例高许多。孩子之所以沾染上不良习气,主要责任当然应归咎于父母,正因为父母视孩子如同掌上明珠、小皇帝“,含在口中怕化了,揣在怀里怕丢了,孩子自觉不自觉地染上了娇生惯养的恶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门内或门前是暴君,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象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否担当重任、实堪忧虑。
溺爱儿童造成严重社会后果,无不引起我们作父母的深思。为此,我们应当大声疾呼;爱护儿童,更要做到精心教育儿童。“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管理方法,尽力的教育,完全解放。”鲁迅先生的这一告诫,今天愈显得意义重大。
愿天下作父母的三复其言,努力躬行。(熊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