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安置点”为移民提供法律服务

2016-02-04 16:10:46 195
2016年1月31日,农历腊月二十二,星期日,天气阴冷。 今天,永善县的县委、政府领导及移民在溪洛渡电站库区的青龙移民安置点共同忙着一件事情:为200多户移民确定宅基地,把已经浇铸好基础的宅基地分到每个移民户,让移民户拿着地基过大年。为解决好移民在分

  2016年1月31日,农历腊月二十二,星期日,天气阴冷。
  
  今天,永善县的县委、政府领导及移民在溪洛渡电站库区的“青龙移民安置点”共同忙着一件事情:为200多户移民确定宅基地,把已经浇铸好基础的宅基地分到每个移民户,让移民户“拿着地基”过大年。为解决好移民在分领地基和建房中可能出现的纠纷,永善法院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派出四个工作组深入务基镇,配合政府做好移民安置工作。我作为法院工作组的一员,到了现场与移民亲密接触,对移民高兴欢欣的场面,久久难忘。
  
  因永善到务基的公路不通,我与同事们乘车从县城出发,经过连接滇川两省的“金沙江大桥”,到达四川雷波的“千万贯”乡,在“千万贯”乡与班车“混装”在船上,横渡金沙江,回到云南永善的务基青龙移民安置点。当笔者在码头看到“千万贯乡人民政府”的标牌时,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关于务基的“左有米,右有饭,对门还有‘千万贯’”的诗句。显然,这诗是赞美务基的,至于务基是否有吃不完的“米”和“饭”,是否存放有“千万罐”的“米”和“饭”在“对门千万贯”,却要另当别论。不过,这诗增强了笔者的信心,使笔者预感到,这次去务基做事会很顺利。
  
  听同事说,这200多户移民在电站建设初期,是务基镇青龙村申请靠后集中安置的农户。2013年5月溪洛渡电站下闸蓄水前,他们先后搬出淹没区,另外租房或租地搭棚居住,等待安置。两年来,他们一直关注着党委、政府对安置点基础工程的规划、施工、建设,期待着早日得到属于自己的宅基地。在宅基地工程施工期间,他们有的一个星期要去工地看一次,住在附近的移民,则一天要去工地看两、三次,关注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实际上,安置点成了移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1月31日11时我们到达安置点时,见到“安置点”上全是浇了基础、立着柱子钢筋等待建房的“宅基地”。一位姓吴的移民对我说:“这些基础是我亲眼看到浇铸起来的。如果我们私人自己修,还修不起这样扎实的基础,不会用这么多、这么大的钢筋来海底和立柱子。这些地基,无论得到哪一块都好。”
  
  中午13时,很多移民通过抓阄认领到自己的宅基地后,都对“宅基地”表现出赞叹之情,高兴劲头溢于言表。有的说:“政府家对我们好,地基也分到了,明天把过年猪杀了,等打工的回来,就可以好好的过一个大年了。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可以筹划修房的事,开了年就尽快把房子修起来。”
  
  大家在憧憬之余,一些移民却表现出无限的担忧:有的移民在前几年领到安置补偿款时,本是打算将补偿款用来自己修房的,因当时没有地基建房,出于对熟人的信任,把自己的钱借给了亲朋好友。钱借出后,至今收不回来,现得到地基无钱修房,心里着急,为此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一位年满67岁的老人拿着《移民房屋宅基地确认书》忧心忡忡地对笔者说:“我不懂法。你是法院的,我想问你一件事情,我在2010年用我的移民补偿款作担保,帮我的亲侄子贷了20万元钱。把钱贷给他后,我用我的补偿款把贷款还了,叫侄子把钱还给我,可他总是说没得钱还得。我向侄子要这笔款要伤心了。几年了,钱至今都没有得到。为讨要这笔款,我已经急病了,不知该如何办。”
  
  见到老人忧愁的病态,我们非常为之担忧。心想,你们马上就要修新房过湖滨旅游集镇的好日子了,如果把人病倒了,不是白忙了吗。“你有借条没得?你侄子有钱没得?”我们向老人询问说。
  
  “他在移民办还有20多万的补偿款。他说要把他的房子修了有多余的钱了才还我。如果让他用这个钱把他的房子修了,我就一分都得不到了,我的房子就修不成了。你们法院的可不可以把他的这笔钱强行的划给我。”
  
  “按照法律规定,欠债应该还钱。如果他借你的钱是真实的,你能够提供证据证明,法院可以发‘协助执行通知书’,请乡政府协助把你侄子的这笔款扣下来还给你。”我解释说。
  
  “太好了!”老人听笔者这一说,顿时高兴起来,如释重负,好像病也好了许多。老人说:“我自己是收不回这笔钱的。不然,我要到公安局去告他诈骗。”
  
  “这不是诈骗。”我接着老人的话说,“他借你的钱,在法律规定上属于民事关系,你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当初你借钱给他是你自愿的,只是他不守信用,到现在都不还给你。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令他还你的钱。”
  
  “这种案子要好久才判得下来?”老人继续询问说,他担心其侄子把钱领走了自己得不到。
  
  “办这种案子很快。”我们进一步解释说,“为加快办案速度,永善法院专门开展了‘诉前调解’和‘速裁’业务。你借给你侄子的这笔款,只要你的证据扎实,双方都到法院,对方认账,当场就可以解决。”
  
  “今天碰到大好人了!”老人听了我们的介绍,表情突然从忧变喜,乐哈哈地说,“这两、三年,这件事情一直积在我心头把人都气病了。等明天我儿子回来了,我和儿子商量后,就去法院起诉”。
  
  话毕,老人硬要叫大家到他家里“吃甘蔗”,以表示感谢。我们作了婉言谢绝。老人记去了我们的电话号码,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安置点现场。看着老人直挺挺远去的身影,迈着自信的步伐,我暗自为老人高兴,为老人祝福。
  
  说话间,整个“安置点”上都走动着拿着《移民房屋宅基地确认书》的移民,在东望西看地对号码,找自己的宅基地。有的是夫妻双双的,有的是爷儿父子的,还有的是大姑娘小媳妇带着小孩的,整个“安置点”变得热闹非凡。只听他们在欢呼:“这里可以!”“那里也安逸!”“这个位置也不错!”……
  
  站在远处观望“安置点”,这里虽不是“长江三峡”,却很有长江三峡的气势:高山、大湖,水山连天,水陆交通,相互辉映,一派“高峡平湖”景象。一看便知,这块沉睡了千年的土地正在苏醒。
  
  不知不觉,时间就到十六点半了,移民们看了自己的宅基地后,都没有说“不”的。对此,我们感到十分轻松,特别舒畅,准备沿着原路返回县城。在离开“安置点”时,朝着金沙江水望去,看到宽阔的江面和江中游动的“百舸”,仿佛自己也与移民们一起,进到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仙境。
  
  (周蒲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