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官的官”要增强三种责任心

2015-08-11 16:46:56 145
组工干部在人们心目中是管官的官,具有责任心的管官的官才是优秀的领导干部,才是好干部。各级管官的官只有保持一种高昂的斗志、一股奋发有为的精神、一份无微不至的细心,才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工作任务,向组织和人民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一是要增强培育人才
  组工干部在人们心目中是“管官的官”,具有责任心的“管官的官”才是优秀的领导干部,才是好干部。各级“管官的官”只有保持一种高昂的斗志、一股奋发有为的精神、一份无微不至的细心,才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工作任务,向组织和人民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一是要增强培育人才的责任心。天底下没有从来没有现成的人才,也不存在生来就具有的卓越见识,这两者都是通过艰苦的磨炼而成的。各级“管官的官”不仅要重视选拔人才,更要重视培养人才。对人才进行教育、培养、熏陶,要把人才当做自己的子女,要“爱才如子”,教育其努力上进,帮助其成才、“发迹”。把各种人才招来以后,先要对人才有个或长或短的考察过程,然后“权其材智长短器使之,各尽其用,人无弃材”。当下,可以采取大规模借调的方式,让各类人才到各级党委机关办理文稿、下基层调研等,使他们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增长才干,取得办事经验,同时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品德教育与熏陶。这种熏陶、教育、培养,既要求各级“管官的官”以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举一动的无言表率来潜移默化,也要求各级“管官的官”通过经常性的训诫、交谈和约束加以陶铸,通过一段时间这样的教育、培养和锻炼,把他们造就成才,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去。
  
  二是要增强“容才之短”的责任心。作为一名“管官的官”,你不能也不应该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合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应用其长,容其短。一个人的能力再全面,也会有其所不能,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庸,也总会发现其特长。只有那些善于用人之长以补己之短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借助人力为我所用才能成功。对于人才,无论其性情如何,只要有利于事情的顺利完成,就要为我用,不论其出身,不论其所从事职业,甚至其学历。因为人才是多方面的,瞎子的听力好,哑巴的手势打的逼真,这是常理。人有这面的缺点就要另一方面的特长。惟才是用,是用人的根本。世界事物有万种,做事之人也有万种。不论是贤才还是三教九流之徒,只要能为我所用,对号入座,就能派上用场。“天生我才必有用”,任何一个人再怎么无能也必有一点可取之处,集众人之长,采众人之优,则无所不能,百战百胜。
  
  三是要增强破格用人的责任心。经常可以听到或者看到,在某一个地方或某一个单位,选人用人的时候往往把学历呀身份呀年龄呀什么的看得比较“死”。动不动就要求“第一学历”是全日制本科或者研究生,年龄一定要在28岁以下。俗不知,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人终生自我提高的必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选人用人都看“第一学历”,那么,国家还开展继续教育干什么?这是在人为地缩小选人用人的范围,降低选人用人的公平度,以至于出现“李广未得封侯怨”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我国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他的第一学历可能不是全日制本科或者研究生吧?世界上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去搜罗的行动和发现的眼光。人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人在乎,就会被遗弃于社会的下层之中,一旦有人去发现去任用,就足以为国家之用。因此,各级“管官的官”要善于挖掘人才,注重非正规渠道人才。大家都知道清朝晚期的曾国藩,其识人用人之道却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曾国藩帐下有各种各样的能人,有文人、武将、谋士,也有兴办洋务的科技人才;有李鸿章这样通过正规科举出身的人才,也有放排工杨载福、愤青鲍超、师爷左宗棠这样的在野人才,还有塔齐布这样“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他之所以能成为晚清重臣,其识人用人之能应该是“功不可没”。
  
  (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