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专题询问要有“辣味”

2015-12-09 15:51:30 112
近年来,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到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都陆续开展专题询问,取得了良好的监督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人大监督的新常态。但不可否认,专题询问作为人大一种法定形式和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有效手段,在一些地方却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近年来,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到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都陆续开展专题询问,取得了良好的监督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逐渐成为人大监督的新常态。但不可否认,专题询问作为人大一种法定形式和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有效手段,在一些地方却流于形式、走了过场,效果并不理想。审视一些地方人大组织开展的专题询问,谁来问、问什么?事先早已安排,现场提问不温不火、不痛不痒,问答双方“照本宣科”,内容平淡无奇,会议询问没有一点“火药味”,一问一答,纯粹是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对台词”似的作秀,没有多大作用。
  
  众所周知,询问权是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的监督权力,而专题询问则是询问的延伸和发展。专题询问指的是各级人大围绕一个专项议题、或者人大就公众关心的某一特定问题,通过和“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面对面的问询应询、交流沟通,促进被询问对象更加清晰地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工作开展。时下,衡量专题询问效能和威力能有多大,一方面,取决于它要处于激活状态,是否针对问题,特别是所释放出来的“火药味”的浓度是否足够;另一方面,还要看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是否为民所问,解决了百姓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关注。如果人大询问会上缺乏“火药味”,所提问题不是倾听民声和百姓关注的问题,或者仅仅止于提问,不解决实际问题,难以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最后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参与,那这个询问只能流于形式,也不会取得实质性效果。
  
  笔者认为,当前要克服人大专题询问存在提问积极性不足、火药味不浓、社会参与不够广泛等问题,首先要做足功课、选准题目,增强询问的针对性。要借鉴“百姓问政”电视直播的做法,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多选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少提过于笼统、隔靴抓痒、不着边际的原则问题,少提事先予设问题,多现场提一些老百姓最关心、最想问的现实问题;其次要开门见山,直击要害,掷地有声。专题询问要抓住矛盾和问题的关键点,临场发挥,真问、敢问、会问,不怕问题尖锐,不怕“唇枪舌战,”不怕得罪人,不怕火药味十足的“炮轰辣炸,”“真枪实弹”,“穷追不舍,”使问答双方直面问题不回避、不掩盖,不装模作样,不走过场;最后要跟踪监督,务求实效。专题询问决不能止于问问题,目的是问出实效,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因此,要确保询问收到实效,不流于形式,就必须加大跟踪检查监督,“一问到底,”使问询事项真正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把专题询问作为常态化的重要监督形式和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用活用足用好,使“人大之问”更加“有声”“有色”“有果”,成为悬于权力之顶的另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张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