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乡村,蝉鸣声声。某村一处普通的农家院落里,崭新的彩钢瓦在阳光下泛着光,门头砖墩整齐牢固。这屋檐下,藏着“尺子”与“人情”的故事。
“以前觉得这种邻里纠纷就是‘清官难断家务事’,没想到这次解决得又快又彻底。”村民小组长望着和睦的两家人,语气里满是感慨。这场因共用院子和房屋滴水起的争执,曾让村小组和村委会束手无策:“两边都是老住户,沾亲带故的,各说各的理,磨破嘴皮也没辙。”
转机,是带着“尺子”与“人情”来的。7月10日,民事审判庭法官们走进这个小院,身后跟着熟悉村情的村民小组长。“法官围着院子转,问得细,连屋檐滴水走向都用尺子量。”村民小组长记得清楚——那把尺子,量的是滴水线,更是法理的边界。
更让两家人意外的是,法官没有一上来就讲法条,而是先拉着他们和村民小组长聊起了村里的老规矩。“咱这儿建房,讲究‘留三尺滴水,让一分人情’,你们祖辈建这院子时,肯定也是这么想的。”这份“人情”,是乡土社会传承的默契,也是化解隔阂的密钥。
“尺子”划边界,“人情”连人心。近3小时的沟通里,法官用尺子量清了屋檐滴水的寸分,也用村里的老理儿焐热了两家人的心。最终的调解协议里,“搭建彩钢瓦、支砌砖墩”是“尺子”量出的章法,“配合开门、恢复隔墙”是“人情”酿出的体谅,法理与情理在屋檐下找到了平衡。
7月14日,法官再到小院,见门头砖墩虽已支砌,几处仍不够稳固,便和两家人一起动手,仔细协助加固了门头砖。此时的屋檐下,不只是履约的条款,更是“尺子”与“人情”拧成的治理合力:法院的专业判断握着“尺”,村委会的前期铺垫传着“情”,村民小组长的本土智慧懂着“理”,在小院里凝成了劲。
乡村的和谐,既需“尺子”定分止争,也离不开“人情”浸润人心。这场屋檐下的和解,正是“尺子”与“人情”共绘的治理图景,更是基层治理体系高效运转的生动注脚。